第636章 山东移民(1 / 2)

明末好女婿 任国成 3833 字 12天前

狂暴的北风发自遥远的西伯利亚高原,经过蒙古大草原,越过戈壁,翻过长城,掠过华北平原,进入了山东半岛。

随着北风而来的,除了无尽寒意还有那飘荡的雪花。

莽莽群山,平坦的平原,河流村庄之间,俱成一片白色的世界。

这些年天气格外的冷,雪也下的大。不过今年到了腊月才下了第一场大雪,相比往年却是晚了一些。

不过这场迟来的大雪却使得战事停息了下来。

大雪覆盖大地,使得行军变得困难了起来,行军打仗攻城更是难上加难。满清总督洪承畴再急于剿灭山东的叛乱,也不得不停下进军的步伐,选择退军回济南进行休整。

于是,青州的义军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。

淄川之战,三万义军被清军击溃,大明山东巡抚王永吉惊恐之下,竟然选择离开青州向登州逃去。青州城里只有总兵赵应元帅着七八万义军把守,而且粮食不足人心惶惶,若是大雪再晚下半月,一旦清兵兵临青州城下,义军恐怕会不战自溃。

青州在赵应元的控制下,赵应元选择了投靠大明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王永吉。

而青州东面的登州莱州,则在齐国公府总兵吴平的控制中。

虽然王永吉来到山东之后,不断向登州莱州发布命令,命令二州的义军听从朝廷调遣,吴平除了派出一些怀有二心军队增援青州以外,对王永吉调兵调粮的命令再不理会。

然而王永吉却是代表着朝廷,是正儿八经的山东巡抚,他到达山东之后立刻得到了大部分士绅们的支持,通过代表朝廷委任地方官员等手段,也掌控了两府以下的一些州县。

吴平本来就没有打算死守山东,他只是听从陈越的命令,迁移山东百姓前往舟山,所以对王永吉的一切举措也视若无睹,只是占据了登州胶州几处重要的地方。同时命令军队收集沿海所有船只,做着向舟山撤退的准备。

很多士绅选择了听从巡抚王永吉的调遣,一部分士绅做着投降满清的准备,也有一些士绅百姓既不愿投靠满清,也看不到赢的希望,便选择跟着吴平去南方,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。

在另一个时空,这样的百姓也不少。鲁王监国舟山的时候,张煌言的很多属下便是从山东逃到南方的军民。

不过背井离乡这种选择实在太难,哪怕吴平直接掌控的义军,肯毅然迁移南方的也不是太多。于是第一批愿意去南方的山东百姓只有三万余人,在大雪初下时,从胶州湾乘船离开了山东,向南方而去。

从胶州湾出发不需要绕过山东半岛,行程无疑近了许多,只要往南数日,便能到达海州,那里现在还在大明的治下。

举人李彦直投靠吴平之后,深受吴平的重用,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,他才做出了举家离开山东前往舟山的举动,并被吴平委任为船队总领,负责带着这三万余人前往舟山。当然船队中有着舟山的老水手为向导,负责船队航线实际引领工作。

至于吴平自己,并不甘心就带走这三万人,选择留在了登州。因为他知道,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,满清肯定会再次攻打青州义军,而随着义军的失败以及满清的屠杀,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山东百姓选择跟自己逃走。只有到了绝境,很多人才会做出背井离乡的举动来。

吴平不是不想早日回到舟山,因为他知道山东移民对舟山对齐国公是多么的重要。

身为陈越身边的近人,吴平自然知道陈越接下来的战略。东番乃是荒芜之地,只有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迅速发展,齐国公府的实力才会迅速增加。

而山东的百姓就是最好的移民来源!

派出了一艘快船往舟山报信,告知第一批移民的人数规模,请舟山做好接受移民的准备,然后李彦直便带着三万百姓乘坐三百余艘船只出发了,三百多艘海船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。

好在大海无边无际,又是往南行顺风顺水,冬季也没有多少飓风大浪,一路靠着海岸往南行驶,行进的还算顺利。

李彦直乘坐的大船在船队的正中,有吴平拨付给他的一百舟山水师船员为基础,李彦直自己又是举人的身份,在随同南下的人中提拔了一些秀才童生功名的读书人辅助自己,很快把船队掌控了起来。

每艘船只都任命有名望的人为首领,负责安抚船上百姓,负责食物发放等一应工作。

又设置数艘快船为传令舟,由熟练的水手驾驶,专门负责消息命令的传送。

白天以桅杆上悬挂的旗帜为号,统筹整个船队的行止,夜晚则在桅杆上悬挂不同颜色数量的灯笼,来传达自己的命令。

整个船队虽然庞大船只众多,在李彦直的统筹下却井然有序,一路向着南方行进。

昼夜行驶,三日后,船队便到了海州附近海面,鉴于船上粮食补给还多,李彦直并未下令到海州靠岸,而是继续向南行驶,十余日后到达了淮安府附近。

对众多的百姓来说,长久的船上生活很不适应,好在是冬季,没有疫病传播的土壤,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身体很不舒服,为了防止生病,李彦直只能下令靠岸休整。

而且三万百姓组成的庞大队伍,需要的粮食很多,也需要补充一二。

船队停靠在距离黄河入海口南面不远的庙湾,是一处不小的海港,当初崇祯乘船难逃时,便是由庙湾上岸去的淮安。